RFID射频识别中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有效识别距离是RFID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情况下这种识别距离定义为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能够稳定交换数据的距离。根据RFID射频识别系统作用距离的远近情况,电子标签天线与阅读器天线之间的耦合可分为以下三类:(1)密耦合系统;(2)遥耦合系统;(3)远距离系统。RFID射频识别系统的识别距离是一项动态指标,与电子标签尺寸、性能及阅读器功率、性能、防碰撞算法性能还有天线的功率的配合情况密切相关。
RFID超高频(UHF)抗金属标签UT9795采用优质工程ABS外壳,带两个安装孔和标签粘贴区,也可以用双面胶粘贴,良好的抗金属特性,能在金属表现实现远距离读写,拥有抗金属、耐高温、防水、耐酸碱、抗撞击等特性。适用于资产管理、设备巡检、建材管理、生产管理、仓储管理、智能制造、电力设备及汽车部件等管理。
1、密耦合系统
密耦合系统的典型作用距离范围从0~1cm。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将电子标签插入阅读器中或将其放置到阅读器的天线的表面。密耦合系统利用的是电子标签与阅读器天线无功近场区之间的电感耦合(闭合磁路)构成无接触的空间信息传输射频通道工作的。密耦合系统的工作频率一般局限在30MHz以下的任意频率。由于密耦合方式的电磁泄露很小、耦合获得的能量较大,因而可适合要求安全性较高,作用距离无要求的应用系统,如电子门锁等。
RFID高频HF多协议IC卡读写器HR8002桌面式电子标签读写器是一款高性能的ISO/IEC 15693、ISO14443A/B多协议电子标签读写器,采用USB供电USB通讯。广泛应用于电子标签信息录入、IC卡发开、档案管理、会员管理个人身份识别、工位管理、会议签到系统、门禁系统、防伪系统及生产过程控制等多种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
2、遥耦合系统
遥耦合系统的典型作用距离可以达到1m。遥耦合系统又可细分为近耦合系统(典型作用距离为15cm)与疏耦合系统(典型作用距离为1m)两类。遥耦合系统利用的是电子标签与阅读器天线无功近场区之间的电感耦合(闭合磁路)构成无接触的空间信息传输射频通道工作的。遥耦合系统的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也有一些其他频率,如6.75MHz、27.125MHz等。遥耦合系统目前仍然是低成本RFID射频识别系统的主流。
RFID高频珠宝管理读写器HR7738,是一款高性能的ISO/IEC 15693 ISO 18000-3 Mode1协议电子标签读写器,处理速度比模拟信号快60%以上,射频输出功率0.5-5W可软件调节。成功用于新零售无人售货柜,智能文件柜、商品定位、试管试剂管理、行业机要文件管理、智能图书柜、智能档案柜、药品寄售柜、流利架、珠宝管理、自助洗衣服务、生产过程控制等RFID系统应用领域。
3、远距离系统
远距离系统的典型作用距离从1m到50m,个别的系统具有更远的作用距离。所有的远距离系统均是利用电子标签与阅读器天线辐射远场区之间的电磁耦合(电磁波发射与反射)构成无接触的空间信息传输射频通道工作的。远距离系统的典型工作频率为:915MHz、2.45GHz、5.8GHz,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频率,如433MHz等。远距离系统的电子标签根据其中是否包含电池分为有无源电子标签(不含电池)和半无源电子标签(内含电池)。一般情况下,包含有电池的电子标签的作用距离较无电池的电子标签的作用距离要远一些。半无源电子标签中的电池并不是为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提供能量,而是只给电子标签芯片提供能量,为读写存贮数据服务。
RFID超高频分体式电子标签读写器UR6258是基于IMPINJ R2000/E710芯片深度开发的一款高性能的UHF超高频电子标签读写器,支持EPCglobal UHF Class 1 Gen 2 / ISO 18000-6C ISO 18000-6B协议,支持RS232、RJ45(TCPIP)等多种通讯接口,4个外接TNC天线接口,广泛应用于进出仓储管理、图书管理、称重管理、物流分拣、智能工具柜、医疗耗材柜、智能交通、门禁系统、防伪系统及生产过程控制等多种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
远距离系统一般情况下均采用反射调制工作方式实现电子标签到阅读器方向的数据传输。远距离系统一般具有典型的方向性,电子标签与阅读器成本目前还处于较高的水平。从技术角度来说,满足以下特点的远距离系统是理想的RFID射频识别系统:
(1)电子标签无源;
(2)电子标签可无线读写;
(3)电子标签与阅读器支持多标签读写;
(4)适合应用于高速移动物体的识别(物体移动速度大于80km/h);
(5)远距离(读写距离大于5m~10m);
(6)低成本(可满足一次性使用要求);
现实的远距离系统一般均只能满足其中的几款要求。
应用案例:RFID应用于智能产线工业自动化
应用案例:开放式医疗耗材货架和高值医疗耗材柜
请继续浏览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或下载: RFID读写器和应用方案PDF电子版彩页
返回顶部